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初一语文教学参考-背影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1-18 22:52:15


小编在初中时有学习过一篇文章,可能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篇文章对小编影响巨大。那就是《背影》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用心去学习这篇课文。初一语文教学参考-背影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刻轰动文坛。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有人认为:“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林非《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本文所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那是我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文中写家境的“惨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人民生计的艰难。《背影》写的是家庭的平凡琐事,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多少年来一直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深深的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其次,这篇散文构思的角度不同一般,语言文字平平实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教学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体会各篇文章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自己口语交际的能力与水平;

4).了解记叙性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要求,能完成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本单元四篇散文,各有所指,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写的是什么,在结构上,都会有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或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感情为线索,把分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注意,记叙性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此基础上兼有抒情和议论。叙述时要注意线索,描写时要注意细节,抒情议论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难点:

1.找出文章的线索,理解线索在行文中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于表达中心、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3.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1、欣赏歌曲《父亲》2、谈话引入: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

教师简介朱自清,同时出示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出示字词练习。

四、播放范读录音,幻灯片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

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3、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五、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

2、师生交流。

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从刚才讨论可以看出,“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六、教师小结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七、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内容回顾

2、指定同学朗读经典片段

3、教师范读精彩片段。

二、导入新课内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朱自清先生却另辟蹊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同样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那么,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它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让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1、出示本课时学习任务目标。

2、突破重点: 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么文章开头所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指哪一次?

第6小节中所写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也是作者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背影”。

这次“背影”为何会给“我”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3、请一学生用饱含感情的语气读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

4、学生讨论明确上述问题答案。

5、交流-小结:

作者从穿着、行动两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写穿着,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写行动,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所以这个“背影”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背影”中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6、体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7、疑点探究。

①、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②、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8、拓展延伸、创新思维训练。

1)、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2)、热点争鸣。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①、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9、扩充阅读: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

四、课文总结

1、分段:

(一)1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二)2—6回忆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见到浦口告别的经过,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

1、简述回家奔丧的经过,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

2、写车站送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3、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间深挚的感情。

(三)写“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接读来信、回忆“背影”,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2、主题: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3、写作特色

(1)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个背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影,实际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照: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老境颓唐、心情忧伤的“神”,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这个背影里了。

(2)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我”的感情变化也是伏笔)

(3)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

4、这篇语言质朴、意蕴隽永、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的文章深得人们喜爱,还被改编成了一首抒情歌曲。现在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歌。

五、课堂练习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安排

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父亲,是一个伟大的身份,可能同学们有所感的不多,但是小编希望在看了初一语文教学参考-背影教案之后能够了解父亲的含义。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