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07-27 22:51:15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里面蕴含着美学思想,我们在学习中贵在对用美学思想对文章进行阅读,但是对我们来说,审美能力的缺失已是一个大问题。究竟如何培养审美能力呢?接下来由石家庄一对一辅导专家给我们出谋划策。
一、 用好教材 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相当的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字炼句,创造性地运用里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荷花淀》一文在对话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它善于用精练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把"意"看作是艺术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学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产生联想,丰富想象,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诗歌的意境教学,也要关注散文的意境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颐趣养心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而,,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背影》的亲情之美,《最后遗片叶子》的生命之美,《指南录后序》的气节之美,《旷野的微光》的求知之美……这些情感之美都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验的。
(二) 、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三、 拓展阅读 提高学生积极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与知识的厚薄,生活阅历的深浅有关。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审美者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评价的基本条件之一。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进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
(一)、激发兴趣 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简要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下,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对阅读充满期待与向往,迫不及待地想从文字中去寻找阅读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有时出示书名或篇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置疑;有时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们带着满腹的疑惑主动走进阅读。总之,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到书中藏着无穷的宝贝,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从而,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授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在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上,大致有这样几咱情况:一是趣味性阅读,主要是由阅读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动人,很有意义;二是消遣性阅读,主要是想调节一下——随意看看;三是积累性阅读,了解掌握知识——拓宽知识背景;四是鉴赏性阅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阅读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则应重在指导“鉴赏性阅读”。
1、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了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外貌和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仙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抓构思、布局联系地阅读。学生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语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议论独到,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阅读好书,在优秀作品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经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阅读好书,就是在阅读中与心智一起成长。读好书,读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书,应该作为我们读书的首选。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好书是我们内在的生命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生长,也就迈向了死亡。
四、 读写结合 内化践行主体的创美能力
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作品中的人文意识,美感因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达到主体与客体互渗互融的审美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设计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自觉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从而获得主体的创美能力。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读、思、议、练、评的训练环节,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一)、阅读思考内化学生创造美能力
读,即读书读报,是信息的吸收。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缜密思路和观点主张积累于学生胸中。思、边读边思。不仅要想文章中哪些是美的,还要思考文章里怎么表现美的,积极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技巧,由此,巩固消化读物内容,不仅有利于把读物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写作欣赏中提高学生创造美能力
1、写是信息的输出,是信息吸收后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学生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是课外阅读的质的飞跃。
2、评点、评价、欣赏,引导学生对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性评品和是非优劣的判别,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的途径之一。为了便于组织,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同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识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人文色彩的课程。优秀的作品可以反映着愉快的时代气息,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广袤的知识,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但是,面对这这些蕴含着人文美的作品,学生究竟能深刻的体验吗,还在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的知道和培养。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
2019年河北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体育类专业招生简章公布
2018-11-11 -
2019年河北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公布
2018-11-09 -
2019年河北高考报名明天开始
2018-11-08 -
河北省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外国人怎样报名参加2019年高考
2018-11-06 -
2019年河北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须知
2018-10-30 -
高中政治和历史哪个难_该怎么学
2018-10-30 -
2019年高考生注意:哪些院校专业对体检结果有限制要求
2018-10-25 -
那些高考体检结果会影响高考生录取
2018-10-25 -
2019年高考生体检要注意那些事项
2018-10-25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